儒与法
最近闲暇时间看一些国学的书,学习之余有一些心得和感悟,记录一下,作为笔记。
如今国学热,影视作品里面清宫剧拍的乐此不疲,孩子们开始学着背诵三字经千字文、各种文化遗迹成为一个个网红打卡地。
其实多少有些盲目,不明白哪些是精华,哪些是糟粕,哪些值得学,哪些不值得学。国学的范畴略显宽泛,若说文学,至少要到唐宋,唐诗宋词是文学史的一个巅峰。若说思想,则最好到秦汉之前,诸子百家,精彩纷呈。而如今热门的宋元明清,其实并没有多少精华,借鉴的意义远大于学习的意义。
儒墨道家法,各有长处,对后世影响较大的应属儒家和法家。一个以仁治天下,一个以法治天下,甚至内法外儒或者内儒外法,成为一代代帝王治理天下的法宝。
儒与法究竟孰胜孰劣,历史上争论不休。儒家以“仁”为中心,讲究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差别。法家讲究绝对平等和公平,主张“法布于众”“刑无等级”。
以现代人的眼光去看,似乎法家更合理、科学,也更接近我们如今的管理模式。而儒家“刑不上大夫、礼不下庶人”的思想一直为人所诟病。自己以前也是这个想法。通过最近一段时间的学习,才发现原来自己有所误解。
先从“刑”与“礼”说起,其实两者都是人行为和道德的准则和要求,区别在与“礼”有着比“刑”更高的要求。大夫和庶人因为社会地位的不同,对社会的影响力也不同,因此对两者的要求也有所不同,“刑不上大夫、礼不下庶人”说的是大夫与君子需要用更高的要求来要求自己,为人表率,而庶人只要满足最基本的要求就可以。
而法家所谓的一视同仁、绝对公平,包括如今这个社会,其实只是看似公平。
如今没有了等级区别,以最简单的富豪和平民举例子说明。闯红灯造成交通堵塞,损害了其他行人的权利,罚款200元。富豪如同九牛一毛,下次依旧可以我行我素,平民罚款200元,一周的生活费没有了,下次便不敢了。富豪和平民打架互殴,各拘留15天。富豪出来后毫无影响,依旧腰缠万贯、吃喝无忧,平民因为15天拘留可能就丢掉了工作,难以养家糊口。
所以说,绝对的公平就是最大的不公平,因为忽略了对象的差异性。而儒家所谓的等级差别,正是考虑了这个差异性,身份地位越高的人更应该严格要求自己。
只可惜儒家思想的缺陷是只落脚于君子的自律,而没有其他监督手段。
现实社会可悲之处在于,往往是社会最底层的人总是在喊公平平等,却没有思考过他们喊的公平平等和他们心中所想是否是一个东西。
当今社会,各种偶像明星、流量网红,不计其数,往往因为一件小事便人设崩塌、打入万劫不复的地步。其实对于他们也并没有什么可抱怨的,身在高处,享受着各种福利和好处的同时,便意味着要背负更多的责任和义务,而不能只是以一名平头百姓的标准来要求自己。
除了公平平等的区别之外,儒家讲究人与人的差异性,法家讲究人与人的平等性。秦朝尊法,不认可人与人的差异,讲究人人平等,没有君子和庶民的区别,社会是一个扁平的结构,君王之下均为庶民。快速崛起,统一中国,但却二世而亡,究其原因,在于愚民政策下社会结构的不稳定性,刚而易折。
而自汉朝以来,罢黜百家独尊儒术,又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外一个极端,而儒家也在一代代为帝王服务的过程中,被潜移默化的失去了本真,甚至颠倒黑白。“刑不上大夫”竟然成了士大夫阶层沽名钓誉、高人一等的口头禅。
哎,可悲哉?可叹哉?可笑哉?
以上只是个人近期读书一点愚见,或有词不达意之处,对错也无从评判。仅供大家批评指正。